曹禺文选

        观点:实验本《原野》——经典的末路

                                  作者:刘选国

  试验本《原野》貌似开拓创新,纪念曹禺,初看起来导演得十分卖力,包装得十二分新潮,但最终给人的印象还是在糟蹋经典。对于那些崇拜经典、有着话剧情结、抱着去享受经典的愿望而走进剧场的观众来说,大失所望。

  《原野》是曹禺写的最深、最富争议,也是最好的一部戏,其思想深度、艺术成就远远超出《雷雨》、《日出》。随着时间的逝去,更显其经典本色。正如作者所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也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更深地发掘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借助其丰富的舞台意象:浩淼的原野,铺满黄金的理想仙境,黑暗迷茫的森林,通向远方的铁轨,梦魇一般挥不走的鬼魂,表现了更多有待阐释、有待体味的思想。加之性格鲜明的人物,激烈的剧情冲突,使这部戏扣人心弦,发人深省。曹禺把古典的戏剧模式和现代的表现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则是一部悲剧,但写得像散文诗般凄美、悲壮、浪漫。人物粗犷坚强如煤石般的仇虎,炙热野性如火般的金子,刁钻尖刻如瘟神般的瞎子焦母,个个形象栩栩如生,诸多成功使这部戏成为中国戏剧的不朽经典。

  但该剧的薄弱之处在于,想借用最现代的媒体来阐释对这部戏的理解。人物在走不出的黑暗中彷徨苦闷,复仇后的快感和杀人后的罪孽感纠缠不休。编导们费尽心机设置的黑色草地背景,白色的自由走动的鸽子,电视中反复播放的在原野上驰骋的动物,反复挖掘修改的土坑,反复地向观众表述着他们对曹禺的理解,而马桶、冰箱、手机、可乐、收音机、线装书这些东西,似乎表现的又是现代人对仇虎、金子他们的追求、理想的一种反讽。与其这样艰难困苦、胆战心惊地奋斗拼搏,倒不如像今天这样喝着从马桶里拿出的可乐、洋酒,听着收音机里的空城计,想排泄就排泄,这种日子是不是更有味道?那森林中的求生也不过是一场空。在那黑黑的林子里走还是不走,活着还是死去?意义何在?水深火热中的抗争,禁锢中的理想追求,价值何在?爱情归宿是选择粗犷野性的仇虎,还是温柔体贴但缺乏男子汉气概的焦大新?这都是有待重新认识的问题,要提出来让观众去探讨。这些似乎就是导演要带给我们的更新的认识。

  曹禺的戏,一向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激烈,人物语言内涵丰富,能紧紧扣住观众心弦。而在实验剧《原野》里,观众见不到这些精华,人物性格面目是模糊的,没有剧情,没有冲突,只有几个身份不明的人物在那里游荡,沉闷地进行心理分析,谈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题,干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傻事。把一部好戏搞得支离破碎,新潮倒的确新潮,与今天杂碎的生活倒是很贴近,就是离观众去欣赏经典的要求差得太远。

下一页  回目录  秀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