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文集
安娜是怎样进门的?
——谈作家的体验
忆录中写着,当他七岁时,有一次和他父亲一道骑马,他父亲转过脸来向他说:
“你知道,伊留沙,我今天非常满意。我为她苦恼了三天,怎么也没法让她走
到屋子里去。没法,就是没法。一切都不知为什么不是那么回事。今天我才想起来
了,哪个穿堂里都有一面镜子,每个女子头上都有一顶帽子。我一想起这一点,她
就活了,该做的事她就做了。看起来一顶帽子是小事,原来就在这顶帽子里包含着
成败。”
这里,托尔斯泰说的显然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将要和她儿子见面的那
回事。
这一则片断的回忆是发人深省的。
它说明了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多么认真,当他突破了在创作中的一个障碍时是
多么高兴,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将这样细微的艺术上的感受,说给一个在当时未必能
和他抱同感的七岁的孩子听。
更使我们感到兴趣的是,这里牵涉到的不是作品的总的构思,不是一个复杂的
情节,而仅仅是一个细节,一点小事。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后,和他的丈夫卡里宁
决裂了,他们唯一的儿子谢辽沙留在父亲那里。在分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安娜异常
想念她的孩子。她煞费苦心地写了一封信给她丈夫,要求他的宽大,让母子能够一
见。但丈夫冷酷地没有给她回信,她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和伤害。而对孩子的思念又
是这样热切,于是,她决定冒着被丈夫碰着当面受辱的风险,偷偷地回到她从前的
家去看看儿子。
作家在这里感到了困难:安娜将怎样进门呢?
对于某些作者来说可能是奇怪的:这怎么能算是一个难题呢。重要的是她怎样
下决心看她的儿子,和她见到儿子的场面。至于如何走进去,那是一个无关宏旨的
细节,她可以悄悄走进去或是径直闯进去。不是么?
然而托尔斯泰却为此足足苦恼了三天。他怎么也没法让安娜走进她从前的家里
去。“没法,就是没法。”
为什么呢?显然地,那是作者在设身处地地想。像安娜那样性格的女子,在那
样的情况下,她有着怎样的心情,在这种心情下她的行为将是怎样的。而托尔斯泰
苦恼的是,他一时还没有能够体验到安娜当时的心情。
终于有了突破。他对儿子说:“今天我才想起来了,哪个穿堂里都有一面镜子,
每个女子头上都有一顶帽子。我一想起这一点,她就活了。”他甚至说:“原来在
这顶帽子里包含着成败。”他说得比较简略。我们也可以来设想一下,他的意思是,
安娜激动而又慌乱地走到了穿堂,在一面大镜前站下来了,看了看镜中的自己,整
理了一下头上的帽子,她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镇定下来,也为了希望自己在儿子
眼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不是那顶帽子有关系成败的重要性,而是由于想到了安娜
头上的帽子,作者觉得自己体验到了她的心情,想象到了她将怎样做。所以他说,
这样一来,“她就活了。”
但是,对照着小说来看,托尔斯泰却并没有采用帽子和镜子的细节。他是这样
写的: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安娜从一辆出租马车里走出来,在她从前的家的大门前
按了铃……,一个安娜所不认识的小伙子,刚替她开开门,她就进来了,在她的暖
手筒里掏出一张三卢布的钞票,连忙放在他的手里。”接着,她说了她儿子的名字,
于是向前走去,她没有听见那个小伙子对她的问话。“她怎么也没有预料到这幢她
住了九年的房子的丝毫没有改变的门厅的模样,会这样深深地打动了她。欢乐和痛
苦的回忆接连地涌上了她的心头,她一刹那间竟忘了她是来做什么的了……”
托尔斯泰原来苦恼于他不能体验到安娜走进她从前的家时的心情。后来,他兴
高采烈地感觉到了他可以通过镜子和帽子的细节描写她的心情。但是,当他在写作
的过程中,他体验到,安娜走进门以后,首先打动她的,心该是她在这里生活了九
年中的一些欢乐和痛苦的回忆,这些突然涌现的回忆是这样强烈,以致在一刹那中
使她忘记了来看儿子的事。在这样的心情中,帽子和镜子都用不上了。——这样写
是更自然的,更合乎情理的。
就是这样一点细节,却有着这样多的周折,花费了作家这样多的精力和心血。
托尔斯泰的经验又一次揭示我们,作家笔下的人物决不是可以随便摆弄的木偶,
那必须是有感情、有血肉的活的人。
作家必须设身处地地想,按照人物的性格,在某种情况下,他应该有着怎样的
心情和怎样的行动。作家必须和他的人物融合在一起,与人物共悲痛、欢欣、苦恼、
忧虑……,一刻也不能失去和人物内心的联系。借用一个表演艺术的术语,那就是,
作家必须“进入角色”。作家不能只是简单地、外在地描写他要创造的人物,而是
要变成他的人物。作家的创造和演员的创造是有着共通的地方的。不过,作家比演
员更困难的是,演员所要扮演的角色,是剧作家已经创造出来了的,他只要设法进
入到那角色中去,而作家却必须自己去创造人物。在一个剧本的演出中,演员所要
体验的只是一个角色的心情,而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却要体验他所要创造的每一个人
物的心情,在作品的每一个人物中,都有着作家的感情的烙印。甚至在描写动物的
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想一想,杰克·伦敦在《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中是如
何描写狗和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无所不在,一如人们所说的上帝在人间。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高里奥老头病危的时候,巴尔扎克脸色苍白,他说:
“我要死了。”所以胖胖的福楼拜可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所以屠格涅夫
代他的人物巴扎洛夫写日记,用巴扎洛夫的眼去看世界,通过他的感受去观察世界。
当作家开始执笔的时候,他当然已有了一个大纲,一个初步设想。在创作过程
中,他必须走进他所要创造的天地中去,置身于其间,同时他又必须让他所要创造
的一切通过自己内心熔炉的冶炼。创作过程也就是紧张地再生活和再体验的过程。
在这中间,作家往往不得不修改甚至推翻他原来的设计和安排。人物当然是作家创
造的,但一当他被创造出来,他就应该取得他自己的性格,有他的个性、欲求,作
家就再也没有权力随便摆弄地,人物只能依照他的性格活动,说他自己的话,做他
需要做的事,有他自己的命运和结局。
正因为如此,所以普希金说,达吉雅娜真会和我开玩笑,她竟出嫁了。所以列
夫·托尔斯泰说,没有想到安娜竟会死在火车轮下,所以阿·托尔斯泰惊奇而又饶
有兴趣地注视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不知他下一步将会做什么。
作家在创造过程中有时废寝忘食,如痴如狂,就正因为他是沉浸在他所创造的
天地中,与他的人物紧紧融合在一起,体验着他的人物的感情,与他的人物一道去
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产生的是有血肉的活人,涌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
界。创造的欢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间。人的心情是复杂、微妙、细致的,有时作家
一时体验不到人物在某种情况下的心情,如托尔斯泰开初不能体验到安娜如何进门
的心情,他就会产生苦恼,无法下笔,创造的艰苦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间。
当作家与他的人物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时,读者也就能与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交融
在一起。读者是通过作家的体验而体验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里面也有着读
者自己的体验。
当作家失去与人物的内心联系,而仅仅只作表面的描写时,那么,肯定的,读
者也就会失去与人物的内心联系。当作家只是冷淡地想象时,那么,他写出来的东
西肯定是不能吸引人的,即使他编造的是一个异常曲折的故事,那也只能引起读者
的一点好奇心,而不能受到感染。
《红楼梦》描写的是两百多年前的古代人物,《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一百多
年前的外国人物,但那些人物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如此亲切,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每
一个细致、微妙的感情。但是,一些当代作家笔下的当代人物,我们却往往感到很
隔膜,我们不能分担他们的感情,因为我们不能体验他们的感情。他们做一些看来
是合乎他们性格的事,说一些听来似乎是合乎他们性格的话,在我们的感受上却是
不真实的。因为作者只是在外在地叙述和描写,而没有进行体验。
作家所写的不应该仅仅是他在理性上认识到的东西,而且必须是他在感受上所
体验到的东西,要求的是这两者的统一和融合。艺术的真实感是从这里产生的,艺
术的感染力是从这里产生的。
为了去看望自己的儿子,设想安娜如何走进她从前的家里去,为这一细节也值
得苦恼几天,而且一改再改吗?是的,托尔斯泰——正因为他是艺术大师,就是如
此。